close

資料來源:McEACHRAN, Rich. “The many faces of finding a job: facial disfigurement and graduate job seeking,” The Guardian, 2011-10-31, http://careers.guardian.co.uk/careers-blog/facial-disfigurement-graduate-job-seeking


翻譯:Tammy


研究所畢業的Rich Mceachran期待有天在職場上不再有對顏面損傷者的歧視,人人都能看到他們的優點。以下就是他所寫下的自己的親身求職經歷。


 


 

 你可能常聽到人家用 “個性不適任/外貌不適合”來形容某個人在某種工作情境下的窘境。大家卻忽略這則普遍不過的俚語卻對顏面損傷者的影響。日常生活與人的相處對他們來說是個惡夢,就連走到最近的便利商店買東西都會遭受旁人投以異樣或同情的眼光。


職場對顏面損傷者來說就是另一個讓他們擔心害怕會成為話題焦點的場所。我自己就是個例子。這24年來,我早已習慣自己的外貌。我的外表固然堅強,但面對外在種種,還是難掩內心的脆弱—自己內心深處的知道,自己的臉不被外人所接受。


我在2009年畢業時相當的沒自信。我在學校念書的日子過得不是挺開心,那種步入社會就好像是把自己丟給一大群惡狼的想法,更是令我怯步。


一則由「Changing Faces」在2008年做的調查顯示,有九成的人會不經意把顏面損傷與不好的想法聯想在一起。同時,在我寄出的履歷中,我都會以正面和坦白的方式解釋我有顏損,但是有九成都沒收到回應。我當然不能將「坦白說明我有顏損」這件事當作徵人公司拒絕我的理由,但這的確是我心中的疙瘩。


找工作對每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都很困難,大家所擔心的都是被拒絕。但對一個有顏面損傷者來說卻是更加困難,尤其是面試首要的就是第一眼的印象。那些日子,我就各種面試的情境所擔心的唯一問題就是「當對方看到我的第一個反應會是怎樣」。對我們而言,在社交場合裡讓對方感到自在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外貌,並試著與對方保持目光接觸和微笑是很重要的。但這其實不容易,因為面試時總是要花時間填寫一份又一份的資料。


我16~22歲時在一家超商的分店工作。就在我畢業後的幾個月,我了解到自己對零售業並不感興趣,再來,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在這個團隊裡受到重視,也稱不上是他們的一份子。補充貨架上的麵包和蛋糕的確是個費力又單調的工作,但我覺得自己被孤立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實際上是大家不知道該如何與有顏面損傷的人相處。我個人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各個企業應該採用一套機制,讓自己的員工知道該如何與有顏面損傷的人相處,讓這些人感到自在。這不是說要企業們以個案或特別關注的方式處理這件事,因為雖然偏見是會感染的,但是企圖把這件事當成“事件”來處理不免顯得矛盾。最後,雖然超商工作是個能提供我穩定收入的工作,我還是辭職。


我最近剛從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拿到後殖民文化及全球政治的碩士學位,目前正致力於推動一個創意夥伴計畫,並試著朝自由作者/記者的路發展。創作可讓我盡情展現自我,只有它可讓我完全不用理會己的外貌。不僅如此,當個作家只需面對電腦螢幕,不須面對外界試圖隱藏偏見的說詞。創作激發了我的自信,這致力於創立自己事業給了我逃避現實的機會;遠離世俗、跳脫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一個讓我自覺有價值,能為自己做點事的機會。


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職場上不再有對顏面損傷者的歧視,外界能真正看到我們的優點,但目前我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創作和熱情,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陽光娃娃 的頭像
    陽光娃娃

    陽光基金會

    陽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