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翻譯:Tammy黃宥蓁


 


本文取自: “Facial Disfigurement: Revulsion People Feel Tied To Fear Of Contagion,” The Huffington Post, July 25, 2012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2/07/25/facial-disfigurement-revulsion-fear-contagion_n_1694572.html


 



幾乎每一位顏面損傷者被問起是否遭遇過陌生人給予其負面反應的經驗,答案都是肯定的。這些不好的經驗可能有:在街上被盯著看、公車上的乘客起身換位子、被餐廳侍者告知不要坐在靠窗的位置以免嚇壞可能進門的顧客。大多數的顏面損傷者都有各自一套應付前述情況的適應機制,而類似像陽光基金會的組織則會舉辦各類型的教育活動,藉此提升大眾對顏面損傷者的認知,進而改變大眾的態度。不可否認的是,人們表現出的負面反應是因為缺乏認知,甚至可說是一種偏見。而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研究究竟在這些負面反應的背後,是否還有其他的心裡因素牽制著人們對顏面損傷的反應。


 


一項由澳洲雪梨麥考瑞大學執行並發表在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的新研究顯示,人們表現出的厭惡反應源自於古老的疾病預防系統,該系統是人類祖先的本能,主要在避免人們感染疾病。也就是說,人們直覺地把顏面損傷看做是一種傳染病,因而懼怕它,認為有必要避免接觸它。科學家認為人類祖先就是靠就是畏懼預防系統而存活下來。顏面損傷當然不具傳染性,也就是說,這種預防系統很可能出了錯。


 


麥考瑞大學根據這種對顏面損傷所產生的疾病預防系統為基礎(本案以鮮紅斑痣為例),就其是否會誘發情緒及行為反應,將之視為與流行性感冒一般來做實驗。參與實驗的九十八名人士被要求使用被一般健康的人,或是假裝因生病導致面容改變的人(有胎記或感冒的人)所用過的道具(潛水用呼吸管、毛巾或口琴)。實驗檢測參與者對於與道具接觸的反應,就毫無接觸到以嘴接觸分成五種等級,將被測試者產生的行為規避(例如:願意使用該道具)以及臉部厭惡表情加以紀錄。


 


研究員發現,參與者對曾被病人或有顏面損傷人士使用過的物品有著相同的反應。他們會避免用嘴接觸這些物品,且皆對這些物品產生厭惡。即使他們已知道流行性感冒具有的傳染性、致命性及骯髒程度要比胎記嚴重得多。參與者對臉上有胎記及感冒者所產生的行為規避和臉部厭惡表情的反應(尤其就與嘴巴碰觸的反應來看)是一樣的。


 



研究員認為這些實驗結果支持了人類在演變過程發展具有一種規避疾病症狀的傾向的理論,而這種傾向則以厭惡來表現。這種內含的防衛機制即使在人們內心明白皮膚上的記號--就本案而言則為胎記-並不具傳染性時依舊會發生。我們本質地知道顏面損傷的人是健康的(即不具傳染性的),但我們內心仍然把他們視為具有傳染性且對我們有害。


 


雖然負面反應是天生的,這並不表示無法改變。教育可改變人們對顏面損傷者的態度,幫助人們瞭解事實,讓人們知道自己的反應會對有顏面損傷者產生何種影響。研究員也建議,常和有顏面損傷的人接觸可降低人們對顏面損傷人的注意力,讓人習以為常。舉例來說,多讓顏面損傷者在媒體前曝光,或讓大眾有更多與顏面損傷者互動的機會,人們就不會對外貌的不同感到大驚小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陽光娃娃 的頭像
    陽光娃娃

    陽光基金會

    陽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