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士兵(伊拉克戰爭退役軍人)的自處之道


摘錄自2011年10月18日赫芬頓郵報:David WOOD,「Beyond The Battlefield: Back Home, Severely Wounded Veterans Wish More Would Ask, Not Just Stare」。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10/18/beyond-the-battlefield-7-reintegration_n_1011265.html?page=2



譯者:Tammy


 


西元2011年12月15日,美國終於宣布結束始自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有數以萬計的伊拉克士兵及人民喪命於這場戰爭,而美軍派出的100萬多支軍隊中,更有4500名軍人喪命於斯。除此之外,多達3萬名以上的美兵在這場戰役中受傷,許多遭受灼傷的士兵需要接受截肢的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受傷士兵的存活率已從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七成提升到九成(此次伊拉克戰役)。然而,這亦突顯了退役軍人重返社會所需面對及自我調適的問題,這些包括:自身外貌的改變、大眾的眼光,甚至是人民對戰爭的不屑。


 


David WOOD在一系列「離開戰場之後」(Beyond the Battlefield)的文章裡,探討了顏面和肢體損傷的退役軍人們所經歷的復健,及面臨回歸社會的問題。WOOD寫道:「在戰爭中受傷的退役軍人愈來愈常見。少了一條或兩條腿的、有肢體殘缺的,裝有義肢的,或是臉上有傷疤及疙瘩的」。


 


對某些退役軍人來說,身上的傷疤和損傷是一種榮耀、經歷和志願的象徵與紀念,他們在戰爭中犧牲了自己的行動能力,外貌和青春。對某些退役軍人來說,他們寧願有人上前來詢問自己身上的損傷,也不願見到人們對他們的忽視,因為,這些損傷是他們犧牲奉獻的記號。一名退役軍人說到:「我喜歡跟大家分享我們軍人所經歷的事,因為大多數的人對我們所做的犧牲是全然無知的,這可讓大眾轉而支持我們,而非漠視我們的存在」。退役軍人逐漸地步入社會,與大眾分享自我的經歷變成了他們融入社會的第一步。


 


帶有顏面和肢體損傷的退役軍人重返社會上生活已愈來愈常見,不僅因為社會大眾現在已經習慣在生活檔中看到身心障礙者,而且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的權利,都是讓退役軍人的復建過程更順利。


 


即使如此,要他們踏入社會依舊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受傷的士兵長久以來與他們的同伴生活在安全舒適的醫療場所,這裡,也就是他們所謂的“透明防罩”。在這隱避的防罩裡,他們能體會彼此所遭受的經歷,有著共同的語言和話題,這些是外在世界的人們所不知道的。撇開要接受自己外貌上的改變、失去行動能力、焦慮、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倖存者的罪惡感等的過程,他們必須開始面對外界對他們的反應,這些有可能是正面的(鼓勵與感激),也有可能是相當負面的(怒視與評斷)。退役軍人還必須改對自我的認知,認清自己已不再是軍人而是一般的平民了。


 


鑒於退役軍人們有著共同的軍旅生活及伊拉克戰役的經驗,一些軍醫院便設置了同儕支援活動。還有許多非營利組織成立,目的為協助他們重返社會上生活,像是Tempered Steel(www.temperedsteelinc.org)主要訓練退役軍人們到學校、社區或各企業去演講,分享他們的經歷。與大眾分享自身的經驗不但有助於提升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更是一種讓他們找到生活目標的療程。受傷士兵計畫(Wounded Warrior Project)(www.woundedwarriorproject.org)則提供了全面性的服務,讓士兵及其家人接受心理諮詢、給予家庭支援、身體復建及運動、經濟及同儕活動的支持。


 


美國在未來幾年將面臨大批受傷退役軍人的復健及支助等的問題,尤其是保障退役軍人能夠融入社會上生活的事宜。利用大傳媒體讓民眾看到這些退役軍人,並透過演說鼓勵的方式提升大眾對他們的認知,更能讓這些帶有顏面和身體損傷的退役軍人們讓社會大眾接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